〇 序言
大家好,2023年1月22日星期二,农历兔年春节,感谢收看睡前消息541期,春节特别节目。
本期节目可能会有一些新观众,所以我先做个介绍。
我是一个自媒体团队的主播,日常在B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资讯节目,账号是“马督工”和“睡前消息编辑部”。
我们的节目每星期更新三到五次,各平台加起来,每期都有120万左右的播放量。观众每周会提供四五万条有效反馈,其中一半是视频弹幕,四分之一是各种形式的评论回复,剩下的是包含个人观点的转发。这些反馈是我们最重视的无形财富。
现在节目做了三年多,从积累的几百万条观众反馈来看,我常说的“社会化抚养”概念是最有争议的长期话题。反对者往往认为道德沦丧,而支持者就算认同一部分逻辑,也往往觉得做法太激进,缺乏现实可行性。
虽然争议很大,但是“社会化抚养”的热度稳步上升。2021年之前这个概念是个不太认真段子,到了2022年,不需要我做节目专门说,只要其他媒体的热门新闻内容涉及出生率、未成年犯罪乃至养老医疗话题,评论区就会有人提起“社会化抚养”,或者干脆@我的ID,提醒我去发表意见。这说明人口断崖正在快速接近,威胁所有人的生活,迫使普通人考虑一些过去不敢去想的事情。
5天之前的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如果加上还没全面汇总的12月死亡案例,最终数字可能会大于100万。上一个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是1960年和1961年,再上一次,可能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或者是太平天国。
人口数据强烈震撼了普通观众,过去几天,我的账号收到成千上万的私信和提醒信息,声音连成一片,都建议我再谈谈社会化抚养话题。
这说明,社会化抚养,不是我这个视频主播为了流量故意制造的争议话题,而是社会危机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应对方案。过去危机离我们比较远,所以普通人觉得新方案太激进。现在危机已经贴到脸上了,激进方案也越看越顺眼了。
春节假期,观众的时间应该比较充裕,所以我服从历史规律,做一期长篇演讲,谈谈社会化抚养的可行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社会化抚养定义
讨论任何严肃话题,第一道程序都应该是给概念下准确定义,否则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空对空的发泄。我先概括一下我比较认同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包含5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基本服务。
增加税收,大幅度提高公立教育机构和抚育机构的的预算,成倍增加教师和保育员的数量,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从出生到成人的高质量免费教养。包括但不限于食宿、接送、学习,健身、社会实践和心理建设。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以政府服务来降低一家一户分别养育的成本,同时也通过集中养育节约总投入。
现状表明,由每个家庭各自负责养育孩子,生不出足够的后代,而且这不是某个阶层,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生育率越低。也许降低家庭收入水平可以提高生育率,但我们不能选这个方案,所以只能对家庭养育模式下手,由国家集中投资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参与方式。
家庭参与社会化抚养的方式应该分两种:自愿进出和强制参与。
自愿进出原则适用于大多数普通家庭,如果感受到养育压力大,力不从心,就把部分责任或者是全部责任转交给社会化抚养机构。等到家庭成员各方面条件宽松,也允许随时退出社会化抚养计划,把抚养责任再还给家庭。
比如说,一个家庭如果生了二胎、三胎,没有精力照顾之前的子女,可以暂时让子女加入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计划,或者长期寄宿。等到自己有余力之后,也可以让子女放学就回家。
强制参与原则适用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国家应该监测所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水平,在各方面都制定一个下限标准,作为强制社会化抚养的标准。
比如说,校医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心理老师每周和孩子谈话;社区随时关注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如果发现学生健康出问题,父母体罚孩子,对孩子施加过度的心理压力,或者是经常在子女面前吸烟酗酒赌博,就应该采取措施。
最初的措施可能是批评、上学习班,或者是给孩子带固定监听手环,逐步整改。如果父母始终不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危及孩子的长期成长,或者没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成长环境,就要立刻强制落实社会化抚养方案,甚至直接剥夺抚养权。之后要通过非常严格程序,才能允许孩子全面回归家庭。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家庭养育压力,刺激生育愿望,同时维护未成年人基本的人权,保证未来人口质量有下限。
第三个方面是数据监管。
上一条提到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其同时,对公立养育机构的监管力度,必须远远超过对家庭养育的监管。在技术允许的时候,应该给师生都佩戴手环一类记录装置,全程记录日常生活信息。这些数据平时严格保密,但是一旦出现事故和犯罪,要保证可以100%追溯责任。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公立机构的工作风险问题,通过可追溯的工作数据,让人民尽快建立对社会化抚养的信任。
第四个方面是保险托底。
凡是进入公立机构的未成年人,监护权从家庭转入公立机构。国家统一购买保险。如果有非责任性事故,由保险支付赔偿。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只要没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就不承担责任。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教师因为监管压力消极工作。现实中有很多公立小学,课间时间不允许学生去操场,假期也从来不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唯恐出现事故承担责任。我们必须用保险免除教师的担心,充分刺激社会化抚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个方面是家校联动。
无论是自愿或非自愿送子女进入公立抚养机构,无论是全天候的社会化抚养,还是忙的时候要求学校暂时接管孩子,都应该欢迎父母在有闲暇的时候,参与社会化抚养,监督社会化抚养,在家庭教育中学习先进抚养模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与自己的子女保持亲密情感联系。
——这一条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解除抚养压力之后,给亲情更大的发育空间。
反对意见
以上就是我对社会化抚养方案的设想。我想问一下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如果前面的条款都能落实,会不会有兴趣和自己喜欢的人生个孩子,或者多生一两个孩子?
今天的内容还很长,大家不着急发弹幕回答,一会我还会再问。
回到社会化抚养的定义问题,前面这些内容,我之前也集中或者分散地表达过,引发了很多反对意见。我非常理解这些反对者的心态,因为大多数人都会美化自己18岁之前熟悉的世界,哪怕这些生活要素是在他们出生前刚刚出现的,他们也会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拒绝做任何修改。
而社会化抚养方案,颠覆的不仅是某个熟悉的生活要素,而是未成年人抚养的整体逻辑,等于指着成年人的鼻子说:“你不能按你父母的方式养孩子”,所以激发反对情绪一点都不奇怪。
情绪化的反对不能缓解人口压力,但也有它的存在价值。如果不充分列举反对意见,不允许反对者自由发言,不和反对者正面对话,再光明正大的理论也会显得心虚,最终一定会变成笑话。所以,在给社会化抚养做定义之后,我先给大家看看我从各方面收集的反对意见。
这些问题摆在这里,我想可以覆盖观众的大多数质疑了,我接下来要依次回答。但在回答之前,我想先分析当前中国的现状,看看社会化抚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二 社会化抚养的必要性
1 人口的意义
首先,我想再谈谈保持人口稳定的重要性。
A 产业链
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过去几十年所有的现代化成果,都是因为我们完成了工业化,把农民变成工业社会的雇员,为全世界生产商品。去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3.69万人民币,相当于印度、越南孟加拉的三倍左右。从企业的视角看,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这些国家的三倍。
所以,多年以来一直有人奇怪,为什么集中在中国东南部的工厂不搬走,不去人力成本更低的的南亚和东南亚,甚至也不去中国的东北和西部。现在看来,除了逐渐积累的基础设施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和工业体量。
中国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集中在东部七八个省,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产业带。在飞机两小时,高铁四、五个小时,汽车一天的交通范围内,几百条产业链挤在一起,相互交错缠绕。在这些产业链之间开工厂,最大的优势,并不是某一条生产线的独立运行成本很低,而是自身所属的产业链上下游都在身边,相关的大多数机械、电子、材料生产企业也在中国。如果想调整一下产品参数,只要肯花钱,一两天就能买到配件,请到上门的技术员。
如果把工厂搬出中国,去某个东南亚港口城市,可能节约了很多工资,甚至还因为靠近港口节约了日常物流成本。但是,如果想根据客户要求调整一下产品,或者是发现市场趋势变了要重组生产线,那就麻烦了。配件和新增的原料要跨国运输,雇来的技术员要办签证检疫,一两个月能弄好就不错,到时候市场风向可能又变到另一边了。所以,只要工厂还想参与市场竞争,还想搞技术升级,就不会随便搬出中国。
这种产业配套优势导致中国劳动力享受了工资溢价,哪怕是最简单的蓝领工人,快递员,只要愿意卖力气,每月也有5000左右的工资。每个家庭有一两个人能拿蓝领工资,全家都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可以说,中国的产业规模本身,就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如果未来的中国人口用几代人时间平缓下降到10亿左右,这期间不断让自动化补上劳动力缺口,让产业升级速度超过产业外移的速度,每个工厂都能用一个技术工人替换两三个普通工人,同时保持产量,人口下降并不是大问题,甚至可能是好事。
但如果中国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老人比例快速上升,而且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趋势。很多产业链就算留恋中国的配套优势,也不得不为了维持生产而搬走。几百条产业链,搬走几十条之后,中国整体的产业优势就会被削弱,进一步损害产业配套优势,加速驱赶其他的产业链。
最终中国东部这个世界最大产业带可能会因此解体,不能给世界提供配套效率,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工资溢价。中国的新增产业必须和印度去竞争工资水平。这是人口断崖式下降最严重的后果。
B 养老
人口快速下降的第二个危害是养老。从个人角度看,养老靠攒钱、攒房子就行。但从一代人的角度看,攒钱是用来和下一代人交换商品的,攒房子必须卖给下一代人住,老年生活才有保障。如果未来没有人生产商品,没有人买房子,攒多少资产也是假的,还不如存罐头和粮食合理。现在人均寿命越来越长,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太悲惨,就要从现在开始重视人口问题,不要让未来的人口直线下跌,更不要让未来的人口都是老年人,看不到年轻人。
C 创意
养老问题和人口的关联显而易见,我不多说了。我作为互联网媒体主播,还注意到人口数量,尤其是年轻人数量的一个新作用,就是提供更多的创意和文化产品。
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依赖于信息和文化产业,而这些经济要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复制成本近乎为0。所以在同一个文化圈内,受教育的年轻人越多,创新概率就越大,信息和文化产品的质量就越高。
从互联网文化产品来看,现在全世界可以说只剩下中文和英文两个互联网了,其他的小语种人口虽然也有自己的社区,但不要说看电影玩游戏要去英文互联网找资源,就连讲个段子讽刺人,也大概率是从英文或者中文互联网抄来的。这是因为其他语种的受教育人口太少,不足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圈能保持自己的创意,不被英语互联网文化吞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证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口数量,其次才是彻底颠覆文化管理政策,允许他们自由创作。
说到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我注意到一个趋势,就是各国生活方式的迭代速度,和工业化人口的总规模有关系。中国的工业人口最先达到10亿的规模,所以每六七年就要彻底刷新一次,大家想想纸质火车票是什么时候消失的,2016年的时候出门要带多少零钱,就能体会到中国的进步速度。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亿多工业人口,所以要十几年刷新一次现代生活。日本一亿多人口,差不多一代人时间才有颠覆性的进步。中国如果想继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希望我们的社会陷入停滞,就必须保证未来几十年有足够的年轻人口。
2 当前的人口情况
A 不如日本
我们将来到底会不会有足够的年轻人口,人口数据已经做出回答了。14亿人口的基数,去年只生了956万人。这900多万婴儿,这是差不多6亿育龄人口生出来的。
描述育龄人口的生育能力,一般用“总和生育率”来描述,也就是一个妇女最终会生育多少孩子,显然要2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基本平衡,考虑到意外死亡和疾病因素,一般公认要2.1个。
日本现在是人口断崖最严重的国家,总和生育率是1.27。而中国最新的生育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经是1.1左右了,全世界最低。更可怕的是,从我身边的数据看,将来恐怕连1.1的数字都保不住,因为我身边的城市适龄女性基本上只有生1个和不生两个选项,不生的比例在快速提升。
2012年我们还有1635万婴儿,今年就只有956万了。随着城市化推进,随着将来育龄人口进一步下降,如果我们不做出根本性改革,每年的婴儿数量应该会在十年内直奔五六百万人的水平。
每年出生五六百万,是不是听起来还不算少?我来描述一下其他国家的出生数据。
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300万,毕竟这也是和我们人口相当的国家,先不说它。尼日利亚,一个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关心的国家,每年出生800万人。巴基斯坦每年出生600多万,印度尼西亚是450万,埃塞俄比亚是390万。至于现代化水平肯定比我们更高的美国,不算国际移民,每年还有360万婴儿。如果十年后的中国每年只有五六百万婴儿,每个人都知道人口曲线会是什么样。
2021年,第267期节目,我引用过央行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这里再读一段,作为对人口数量问题的总结:
“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B 质量可疑
除了人口数量问题,人口质量也值得担心。很多人可能会说,人口收缩了,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了,为什么要担心人口质量。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在总的出生人口剧烈收缩的情况下,少数愿意无限制生育的家庭,会明显改变未来的成年人口状态。
比如说,2021年最著名的新闻之一,就是徐州铁链拴着的母亲生了8个孩子。拐卖人口的问题,2021年已经开始处理了,但是这8个孩子的成长状态,家庭教育水平,很少有人去关心。反正我是不太看好,不相信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能适应未来发达工业社会。
2022年还有一个新闻,广西一对打工夫妻生了15个孩子,这倒是一个法律上很正常的家庭。问题是,我看了记者的后续调查,15个孩子,凡是达到年龄的,没有一个读大学,最高也只是职校,受教育水平显著低于中国的平均值,也低于广西的平均值。![图片](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更多的例子是,孩子生得不多,但是也养的不好。留守儿童拿着手机打发一天时间,是常见的例子,带孩子的老人还觉得起码没有乱跑淹死的危险。现在第一代被手机小游戏陪伴的孩子已经基本成年了,我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缺乏耐心,对大多数事物缺乏兴趣,只对几十秒内能得到反馈的小游戏,小段子感兴趣。这样的人口,别说适应产业升级之后的研发岗位,就是做稍微复杂一点的修理工作都难,只能去流水线上拼熟练度。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 2016年-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五种家庭高度相关:流动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如果我们不希望这些孩子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走向监狱,就要尽早给他们另外的选择。
和这些孩子相比,城市中等家庭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我观察自己身边,对儿童成长环境还是很不满意。
自从有人类这种生物以来,儿童就是和同龄人一起成长的,通过对抗性游戏锻炼身体,通过集体游戏来熟悉社交规则,通过彼此交流来完善心智。一直到1990年代,这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默认生活方式。
现在中国的城市小区,几乎都是陌生人社会,孩子除了上课,想和同龄人交往,需要家长去联络熟人,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就算和小区里面的孩子玩,随着生育率下降,在附近找到同龄人的概率也越来越低。这给未来的成年社会埋下了三个隐患。
首先是户外活动太少,身体素质不行,到中学毕业的时候,戴眼镜比例会超过80%,未来可能会达到90%。
其次是社交能力发育慢,很多人要到大学甚至是工作之后,才开始适应和其他人平等合作。
最后就是未成年人长期独居,违反了群居动物的本能,心理适应能力差,容易抑郁。
这些问题积累到一起,让我在担心人口数量的同时,担心新一代人的人口质量。
3 发现世界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绝大多数家庭都感觉自己过得更好了。但是,儿童的数量快速下降,而且在人口质量方面也产生了一大批新问题。这说明,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一定还发生了其他重大变化。我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一个00后的父母,分享一下我对变化的认识。
A 不一样的儿童
第一个变化,是我们对儿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农业社会,普通中国人男耕女织,对子女的基本要求,就是模仿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说男孩到了年纪,就跟着父亲种地放牛,女孩到了年纪,就跟着母亲织布做饭。父母不用费力做额外的教育,只要把日常生活展示出来,点拨几句人情世故,就能解决子女的成长问题。
现代社会,我这样的成年父母已经被分工限制在社会一个角落,但我们对孩子提出了超出自己日常生活的要求。我们希望子女在成年的时候,拥有超出同龄人的考试成绩,有资格选择大学和专业,进入比较高的阶级,同时适应20年后的社会规则。这显然不能让孩子模仿父母来解决问题。
比如说,我过去做工程师,把孩子带到身边看我画图,并不能帮他快速提高数学和物理成绩。我现在做自媒体,把孩子拉过来,看我改稿和录节目,也不能帮他提高语文成绩。至于说他长大之后的社会规则,我可能永远都不理解,更不可能预先替他做准备。
所以,在家庭内部,如果我希望培养一个理想的后代,就必须陪他做作业,辅导功课,这要付出大量的额外时间,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父母的能力。至于说21世纪的一些新知识,我根本就无从下手。比如说现在的初中生物,我就不能用1998年参加高考的经验来对付了。
类似的难题,相信其他家庭也有。所以我们的第一选择,是用最近几十年积累的家庭财富,用现代生活增加的空闲时间,来应付子女的教育。
这导致私人教育投入无限增加,消耗在学区房和培训班上,掏空了家庭财富,也占用了家长的精力。国家打击教培机构,本来想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只是让公开的私立教育转入地下,让家长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服务。因为我们本来也不是在乎教育的绝对水平,只要能相对超出孩子的同龄人就行。
这方面的压力最终让大多数家庭筋疲力尽,应付一两个孩子就很累了,多要一个孩子,就会担心影响平均教育水平,所以孩子越来越少。如果没有社会化抚养方案来分担压力,未来的社会可能只有三种家庭。
第一种家庭,全家都被教育拖得筋疲力尽,孩子在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受到长期损害。这样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后代,导致人口快速下降。
第二种家庭看到前一种家庭的例子,选择不要后代,人口更迅速的下降。
第三种家庭,对子女完全放纵管理,孩子和主流教育体系脱节。这样的家庭可以生很多孩子,降低人口质量,但肯定不适合用来培养现代公民。
所以我才提出社会化抚养方案,希望同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解决人口问题。
回头再看一下我总结的变化,自从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出现,本来是不存在额外教育问题的,只需要孩子仿效父母的日常生活。但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普及了义务教育,也建立了一套和教育相关的阶级体系,迫使每个家庭都用尽力量去拼教育。这是几十万年以来从没出现的情况。只有站在历史视角,理解当前变化的深刻性,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需要对教育做全面改造,选择社会化抚养这一类解决方案。
B 丧失授权的学校
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实社会化抚养了,也就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义务教育制度。政府立法禁止父母占用工作日给儿童传授知识,要求孩子必须到学校上课。但过去几十年,学校制度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变化,很多人完全没注意到。
古代学校,比如说政府建立的太学、大家族建立的私学,还有普通人也能读得起的私塾,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乃至搞人身控制。一般来说,只要不打出永久性伤害,体罚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读书的时候,当时农民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甚至是去教师在假期开设的私人补习班,遇到老师都会特别交代一句,说我家的孩子就交到你的手里了,不听话,狠狠打,往死里打。这种授权,表面上是授予打人的权利,本质上是暂时转移了监护权。
几千年来,中国都遵循父权制规则,认为子女是父母的财产,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子女好,打孩子也是管教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必须接受的风险。而父母送孩子去学校,为了保证获得满意的教学秩序,就把承担正常风险的权利转移给教师,保证不为正常的风险追究责任,这是很自然的选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用道德伦理再给风险授权加一层合法性。当时很多送到作坊的学徒,在拜师之前要签生死合同,授权甚至在法律上都是无可置疑的。
最近几十年,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水平明显上升,法律上不再承认体罚儿童的合法性了,学校体罚现象基本消失,这是好事。但是,与其同时,父母向教师的授权也停止了。学校为了孩子成长,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都要由教职工承担100%责任。这完全绑住了学校和教师的手脚,导致义务教育这种局部的社会化抚养不能分担父母的养育压力。
具体来说,学校承担了传授知识的任务,家长和上级都根据考试成绩考核学校。但是学校没有得到风险授权,必须在健康、心理、安全方面全面承担风险。所以学校做出了非常符合逻辑的选择——延长上课时间,压缩一切有合理风险的活动。比如说集体旅游,足球比赛,劳动课,体能锻炼,都是能减则减,很多小学甚至禁止课间时间去操场。还有一些乡村中学禁止学生读课外书,避免家长投诉心理问题。
学校的避险政策带来了两个后果,首先就是学生畸形发展,这一点相信观众也了解,我就不多说了。
避险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父母被迫接过学校的职责,比如说体育锻炼,做手工,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我相信每个城市小学生的父母,都会时刻盯着子女班级的微信群,看看老师又发布了什么新的任务。这些本来应该集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现在分散到一家一户进行,是极大的劳动力浪费,必然拖垮父母的精力,让他们不敢要更多的孩子。
所以,我提出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很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允许学校像过去上千年那样,暂时获得监护权。因为逃避一切风险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畸形的教育机构。
具体来说,就是我在前面定义里面提到的三点。
首先允许教师行使监护权,在工作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比如说足球,外出旅游,劳动锻炼。
其次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严密监管,人人都带上监控手环,可以定位地点,记录声音。如果没出事,这些严格保密的信息到期销毁。如果出了事,就可以追溯责任,看看是合理操作还是渎职犯罪。
第三是全面保险托底。法律允许的正常风险,遇到了就是倒霉,教师不负任何责任,由国家保险负责赔偿。这样可能会消耗一些财政资金,但是如果学校不承担让学生体育锻炼的风险,不让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过上20年,我们的医保会花100倍,一千倍的钱来治疗成年人。所以保险投入不能省。
这里我补充一句,我反复挖掘社会的变化,就是让我们搞清楚,社会化抚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多数人会说社会化抚养是激进变革。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历史,发现社会化抚养的法律基础是“复古”,是恢复传统,是让学校像过去上千年那样,重新获得部分监护权,可以替学生决定承担合理风险,只是这个风险不再包括体罚。有了这样的社会学分析,我希望大家对社会化抚养可以减少一点情绪化的反对。
C 亲情背后有阶级
接下来我还要分析一个社会变革,就是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亲情,压制了生育愿望。
亲情这东西自古就有,但是和生育数量并没有直接联系。过去的生育,首先遵循人类的生物本能,男女在一起,没有其他娱乐,自然就怀孕了。其次要为家庭的经济秩序服务,比如说养儿防老,养女儿是为了卖出去换彩礼,都是普遍现象。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亲情,但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更多的情况下,亲情只是一种生活润滑剂。
当时的农民,一年365天要干360天的活,从早忙到晚十几个小时,也没什么精力刻意维护亲情。现在每个人都更富裕,更轻松,更体面,所以也开始经营感情这种奢侈品,不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工具,而是更重视子女的个人发展。
重视亲情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我必须用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代亲情很大程度上是和阶级意识挂钩的。我们都爱自己的子女,都重视子女的个人发展,就算子女混得不好,也会尽量提供帮助,让他过得体面一些。但是,这都是事后不得不做的操作。如果是在出生之前,就设想自己的后代阶级地位比自己低,要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做更不体面的生活,现代人就会压制住自己的生育愿望,重点培养已经出生的孩子。
具体来说,中产阶级父母看着一个考上985的孩子,要比看着两个考上职校的孩子更舒心。所以,如果辅导一个孩子的学习已经压力很大了,父母必然会压制要第二个孩子的想法,这是当前生育的又一重压力。所以我建议全面推广社会化抚养,一方面解除父母自己辅导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父母的亲情更纯粹一点,不要总以为自己可以干预子女的阶级地位。如果我们能顺其自然地陪伴孩子发展,中国人会有更多优秀的后代。
4 设想未来
在分析了社会变化之后,我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给社会化抚养做的五条定义。
第一个方面是加强基本服务。通过加税,增加教育机构能提供的服务内容。
第二个方面是确定参与方式。用自愿进出和强制参加两种方式来扩大覆盖率。但无论哪一种覆盖方式,都要求把监护权从家庭暂时转移到学校。
第三个方面是数据监管。全方位记录学生接受社会化抚养期间的信息,既是保护学生,也是保护老师。
第四个方面是保险托底。不合理的损伤,由渎职的工作人员赔偿;合理的风险,国家统一赔偿。
第五个方面是家校联动,鼓励父母有余力的时候陪伴孩子,建立纯粹的亲情。
也许大家还是觉得改革太激进,但经过我前面的解说,或许某些观众的抵触心态会少一些。我现在设想一下五个方面都落实之后的生活。
如果我是有孩子的父母,依托社会化抚养,我认为我获得了更多的生育选择。我可能会考虑抚养2到3个孩子、
如果我是一个单亲父亲,我对抚养一两个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压力,甚至可能会考虑和其他伴侣再要一个孩子。
从经济的角度说。一旦过了婴儿期,每个家庭不用再留人照顾孩子,所有人,尤其是妇女,都可以上班工作,就业率会明显提高。如果父母的工作紧张,或者家里的老人有事情,也不用考虑谁照顾孩子的问题,可以直接把还在家的孩子送到学校寄宿,等忙完了再接回来。这是一个对社会,对成人,对孩子都有利的选项。按我的记忆,过去的国企生活区和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提供了类似的服务。
从亲情角度看,亲子关系终于可以在一定程度摆脱经济限制了。古代的家族指望后代读书能当官,长身体能和邻村打架。现代的父母把大多数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用来提升阶级地位,这都会影响感情交流。这些压力卸给学校之后,父母可以真正和孩子交流人生,追求最理想的亲情。
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国家推行完善的社会化抚养,我不介意生有两三个孩子,我会努力做每个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凭借几十年前的经验,冒充作业辅导老师。如果有了时间,我会尽量带他们出门,去学校还没带他们去过的地方。如果他们和我讨论学习问题,我会试着和他们探讨一些难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和他们聊学校的生活,聊社会上的见闻,或者给他们推荐一点书。这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亲子关系。
从孩子角度看,他们终于和过去几十万年一样,有了足够的同龄人伙伴,有了足够的体育锻炼机会,也有了脾气更好的父母。另外,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机构,得到足够的授权和投资之后,可以超越父母的个人经验,提供更多种类的教育。
比如说,十几岁的孩子可以跳过父母的职业限制,跳过父母的偏见,由学校组织,参观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和每个行业的骨干成员聊天,制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现在的小家庭,往往是在孩子高考结束之后,才手忙脚乱打电话,考虑报志愿问题,而且往往会激发父母和孩子的新一轮矛盾,这不像是对孩子人生负责的态度。必须用社会化抚养方案来补充。
总而言之,社会化抚养的目标,是减少生育的成本,提高新生人口的质量。也许做起来不会完美,但是不做的话,中国的未来只有一片绝望。
2021年7月末的时候,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曾经向全国征集标语口号,宣传最新的人口政策。我当时给计划生育协会提供了一句备选口号:“社会主义的孩子,再多也能养好!”。因为我认为社会化抚养政策,就是在落实社会主义的精神,落实新中国的建国原则。
这里我想再向年轻的观众提出前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国家真的开始搞社会化抚养了,你是否考虑和自己喜欢的人多留几个后代,是不是愿意和社会主义一起陪他们长大呢?
三 回应对社会化抚养的质疑
前面的部分,我讲了社会化抚养的定义,分析了社会抚养的必要性。接下来,我需要落实承诺,挨个回答反对意见了。
下面请我的同事静静帮忙,分类介绍一下各种反对观点。
1 社会化抚养的实施问题。
第一类反对观点,主要是质疑社会化抚养的可行性,有五个代表性问题。我先说第一个。
A马督工的社会实践理论,为什么从不和自己的追随者做社会试验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送进去?
我首先正面回答一下,如果我20多岁的时候有社会化抚养实验区,我会第一个报名,一方面交更多的税,另一方面请国家帮忙承担一部分养育责任。作为一个隔几天就要做中考模拟题的父亲,我盼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而且我相信我的观众也会有很多人愿意报名参与。
但是,社会化抚养不是几个人就能搞起来的,它需要和现有的义务教育体系衔接,需要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社会化抚养需要在法律上授权,转移监护权,为正常风险提供保险,这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国家愿意在某个实验区搞局部的法律授权,我愿意号召观众筹集资金,出人出钱,进去搞社会实验。
如果说不包括法律修订的社会化抚养,我在80年代的国企生活区已经体会过低配版了。我对80年代的国企有很多批判,但我对我当时享受的这部分福利非常感激。没有当年生活中这部分社会主义元素,我后来的人生一定会更差,而且肯定不会坐在这里经营自媒体团队。所以我是乐意做实验的。
B下一个问题,搞社会化抚养,为什么要以“剥夺穷人抚养权”为前提?
这里我先咬文嚼字一下,“抚养权”或者“监护权”的“权”字就很奇怪,明明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照料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说成权,这实际上是封建时代族权和父权制的文化遗迹。
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个国家就是通过彻底否定封建权力建立起来的,这里我要部分引用毛选第一卷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吿》。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族权存在,是因为封建国家通过家族维持一部分地方秩序,对于道德伦理方面的案件,对于家族内部矛盾,族长是有一定司法权的,甚至可以杀人。新中国剥夺了这份权利,全中国人民都得到了解放。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不应该让父母有权力决定子女的命运,哪怕是未成年子女。所以我不在意“失去抚养权”的说法。
现在的问题是,你赞美的有抚养权的家庭已经普遍不生孩子了,维持不了自身的延续。所以国家不得不越过家庭,直接保护未成年公民的权利,也稍微放松一点成年人对子女的义务,这也是对所有人的解放。我们不反对亲情,但如果亲情一定要附属在绝对的支配权上,一定要影响人口繁衍,国家就必须来打断中间的关联性。国家保护公民,不需要任何中介,哪怕这个中介是公民的父母。
我注意到这个问题还强调了剥夺“穷人”抚养权。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社会化抚养对家庭生活的监督,是不分穷富的,富裕家庭一样有很多养出心理问题的未成年公民,一样要国家干预去解救。如果家庭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就算是中国首富的家庭,国家也要上门接走自己的未成年公民。
当然我承认,客观上,穷人家庭出现抚养问题的概率,是比富人高一些。但社会化抚养也不是只有抢孩子和无视问题两个选项,中间还应该有批评、整改、帮扶的过渡。如果整改之后,发现孩子睡在家里还是有额外的风险,那也只好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你说穷人被剥夺权利的时候,应该想想穷人的孩子也是穷人,也不应该被成年人伤害。
说起穷人富人的话题,我考虑社会化抚养问题的时候,参考案例一部分来自过去的国企生活区,一部分就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私立学校。如果研究具体的服务和权责条款,反而是这种私立学校更接近于现在的社会化抚养概念。国家投入资源,搞社会化抚养,用规模效益省点钱,再基于勤俭原则做一个改良版本,让穷人的孩子也享受一部分原来资产阶级的待遇,有什么不好呢?
C为什么不能通过改良现有社会,尤其是提高贫穷家庭的经济水平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现在的社会基础上搞社会化抚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源是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不适应城市化进程?搞社会化抚养,是回避现行制度的问题,是制造更大的问题掩盖小问题,
社会化抚养,首先要解决从人口问题。咱们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确也要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但仅仅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足以解决人口问题。
当前中国的现状是,家庭财富积累越多,生育率越低。原因也很简单,中国阶层流动性大,给年轻人的机会多。中上层家庭感受到了阶级流动的好处,无论是父母自己,还是对孩子的期许,都是要努力去爬阶层金字塔。如果让中产阶级生出一个阶级不如自己的孩子,比不生还难受。所以他们耗尽资金给孩子补课,也不愿意分出精力再养育一个孩子。反而是穷人家庭,阶级已经不能再下降了,所以不怕生孩子,生育率还高点。
如果我们不用社会化抚养改变这个现状,越是加强阶层流动性,越是改善底层收入,生育率就会越低,到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未来。
如果你不喜欢社会化抚养,也有其他的方案,比如说重新固化阶层,生出来是什么阶层,子子孙孙都是同一个阶层,到时候普通家庭反而可能会多生一点孩子。但固化阶层,本身就会杀掉中国的经济活力,中国不可能选择这条路。所以我还是建议,先搞社会化抚养,解决人口问题。
D 古代社会明明有提高生育率的方案,为什么一定要重新发明一套新的“社会化抚养”方案来解决问题?
因为在农业社会保证高生育率的条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都写在刑法里面,既触犯法律,也完全违反最基本的道德观。
比如说,古代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生孩子属于风险投资。与其精心照顾,不如多生几个,给一口饭就放养,看看能不能活下来。高生育率,高死亡率,这是相匹配的。我1992年读小学,还有农村同学的家长听说孩子淹死了不怎么在意,觉得再生一个就行。当代的父母肯定接受不了。
古代生育率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妇女地位低,不许受教育,裹小脚,完全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享受不到文化活动的乐趣,所以只能在家带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这也不可能在当代实现。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阶级固化”方案,这也是古代的常态,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所以两边生孩子都没啥压力。现代社会既然我们要自由,就不能复制古代方案。
总而言之一句话,古代社会的高生育率不是福利,而是艰苦生活的副产品。我们作为现代人,首先要保护现代社会规则,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考虑自己的生育计划,和古代人没关系。
很多人以为人的定义是自古以来的,其实是一个现代概念。接收现代人的概念,就没法按照古代的方式去生产人,培养人。
E 中国财政已经很紧张了,地方政府都是借债运行,再搞社会化抚养,钱从哪里来?
这我要先反问一句——不搞社会化抚养,钱从哪里来?如果未来中国没有劳动力,谁来交税,谁来养老,谁承担产业链解体的责任?将来产业升级需要优秀人才,没人就只能投资源吸引外国移民,这些资源谁来出?
然后我要再反问一句,没搞社会化抚养,钱也没少花啊。大多数城市居民,本来在学校教育之外,就要拼命花钱送孩子参加额外的教育。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管了一下,学校稍微延长了一点在校时间,是向社会化抚养方向走了0.1步,高中阶段还是照旧。
这导致中国社会消耗了两笔财富,首先是小班教育的培训班学费和家长的接送精力;其次是在用地紧张的城市里面,在学校之外重复开辟一块场地搞培训,等于要建两倍的学校。如果搞社会化抚养,这笔钱首先省下一半。
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要留一个人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这个人力也可以省下来,参加社会劳动,创造有意义的财富。就算我们为了社会化抚养加税,家庭总收入反而可能是上升的。
当然以上都是挑好听的说,我个人觉得,社会化抚养最终可能要占用20%的GDP,肯定还是要增加所得税和房产税的,但这笔钱不能不花。别的不说,在现在这种家庭分散竞争格局下,每个家庭都减少户外运动时间,增加复习时间,结果就是高中生80%的近视率,普遍缺乏正常的健身。国家搞社会化抚养,统一安排锻炼时间,减少分散竞争的机会,首先改善的就是未成年人身体状况,为几十年后的医保省不知道多少倍的钱。所以眼下就算借债搞社会化抚养,将来也一定能还上。
更重要的是,从前面列举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看,搞好社会化抚养,几十年后还能少建一大批监狱,增加一大批合法纳税公民。这一出一进,又给几十年后节约了一大笔钱,所以,尽管我一向要求政府开源节流,控制债务,但在社会化抚养问题上,如果政府没钱,我支持政府发特别国债,给每个公民都提供均等的社会化抚养机会。
如果你真关注政府花钱问题,社会化抚养问题其实是一件小事。眼下西部那么多没人去的国资景区,那么多破产的地市,那么多空荡荡的大街和高速公路,都是地方政府过去十几年胡乱借债搞出来的大坑,是有可能葬送中国发展前途的大坑。如果3年前独山县故事爆出来的时候,人民就以质疑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去质疑政府财政,这个坑起码能小三分之一。
你关心政府财政是一件理性的好事,但如果因为感情史的抵触,只关心社会化抚养要不要花钱,无视其他的问题,这就是个感性决定的坏事。
2 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和标准问题。
第二类反对观点,主要是怀疑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和标准难以控制,有3个代表性问题。
A第一个:我在感性上无法接受剥夺抚养权。听说要搞社会化抚养,我脑海里都浮现出了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强行把孩子抓走,父母孩子绝望大哭的场景。督工你怎么看?
我想引用三国演义评价袁绍的一句话:“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
你害怕警察上门剥夺抚养权,那你想没想过,警察什么时候需要上门剥夺抚养权。你描述了父母孩子分离时候的哭声,有没有想过孩子被父母虐待也会哭?而且不只是哭一次,还会因为心理问题哭一辈子,甚至自杀。这种态度,2000年前就被人看不起,拿来评价现代社会就更可笑了。
家庭亲情是很美好的东西,但在社会化抚养之前,也不是一种完美到不能干预的东西。我见过几十年前的农村,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家里养儿子越多,老人的赡养问题越大,因为每个结婚的小家庭,都把赡养看做是其他兄弟的责任。至于说亲子情感交流,在农村不能说没有,但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说,也只能说勉强可以观测到。
相比之下,当年的国企生活区,亲子关系就明显和谐,能看到更多的一家人散步聊天的场面。这就是生产力进步和局部社会化抚养对亲情的正面影响。
当下的中国,虽然人人都说父母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但国家摆明了是不信的。我说一件事,保险法第三十三条,禁止给未成年人上死亡赔偿人身保险,除非父母自己上。但父母给孩子买人身保险,10岁以下限额20万元,10岁以上限制50万元。这还是最近提上来的限额,过去是一律规定不得超过十万元。
国家限制保险额度,原因很简单,父母毫无痕迹地杀死孩子,换保险金,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允许保险金超过20万,就会有大量儿童被自己的父母拿去换保险金。所谓“无条件的亲情”,只能去童话故事找。
最近几年,父母不在意孩子的死活,虐待孩子的新闻,已经多到我不想列举了。如果用教师对待孩子的标准去评价父母,恐怕十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父母要上法院。所以,禁止国家从父母身边抢走孩子,本质上是不拿孩子当人,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成年公民当野兽。
当然,尊重亲情也是应该的。所以我前面说了,社会化抚养干预家庭养育,是逐步升级的,先批评,再整改。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达到接受政府整改的地步,政府剥夺他们接近孩子的权利,是值得赞扬的人道主义。
B第二个问题认为剥夺抚养权的标准很难确定。这位观众还从最新的新闻选了一个例子。父亲让孩子背弟子规,背不出就打,这种情况是否应该剥夺抚养权呢?如何确定转移抚养权的标准?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如何确定某种家庭抚养行为是不正确的。
我做新闻有个经验,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新闻,前提是知道事情的常态,看看最新消息是否打破了常态。抚养问题也一样,定义不正确,首先要定义“正确”。
所以,在搞社会化抚养之前,我们应该定义一个标准的成年人身心状态,把底限划出来,然后根据这个底限逐步倒推,定义某个年龄段的正常发育标准。对于没有先天问题的孩子来说,如果被人为因素干预,达不到这个发育标准底限,就应该认为家庭抚养是不正确的。如果人为因素来自学校,就要整改;如果人为因素来自家庭,就要干预,乃至剥夺抚养权。
现在中国已经有初步的干预案例了,比如说无锡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建造了一批“梦想小屋”,依托原有住房,改造出基本可靠的独立空间,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果某个孩子在家庭内得不到合理照料,政府就会把孩子带到这些梦想小屋,派人照顾。政府判定“合理照料”的标准,就和我前面说的模式差不多。
C第三个问题:都已经搞社会化抚养了,为什么不走的更远一点,直接消灭私有制。消灭继承权?
这个问题也很尖锐。的确私有制和阶级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前面提到,中产家庭不生育,核心原因是父母自己和孩子都要去参与阶层竞争,唯恐多生会导致阶级下降。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和历史上所有社会相比,大多数家庭可以参与阶层竞争,本身就是伟大的进步,这是当前社会最有活力的方面。我们解决生育问题有很多选项,但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就不要轻易否定中国社会的最大优点。
你不喜欢阶级社会,这对于共产主义接班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在打破现有阶层结构之前,你必须给出一个能创造更高生产力,能提供更快产业升级的社会组织方案。无产阶级如果不代表先进生产力,那它什么都不是。
以我的认识,当下还不存在这样的制度替代品,所以我还是希望,在保持社会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生育率,所以我不会随便说取消私有制,而是建议先搞社会化抚养。
3 社会化抚养时代,生孩子的动机问题。
第三类反对观点,主要是质疑社会化抚养之后,人为什么要生孩子,有5个代表性问题。
A第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不是自己养,父母子女间不建立感情,那为什么要生孩子?
农民都清楚自己算不上合格的父母,但是真剥夺了抚养权,他们给国家创造gdp的动力就直接少了一大半——连后代都没了,那还不如维持工头可接受的最低工作量的,用钱买了菜和馒头之后,再来点白粉或者飞叶子放松心情,好早点解脱。
督工你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这个问题有一个默认前提,就是在农业社会和当前的底层社会,普通人生孩子的理由是亲情,这显然是站在社会中层俯瞰底层的一种扭曲想象。
我再重申一下我前面的观点,无论是历史上的普通人,还是当下的底层,生孩子的第一原因是本能,第二原因是养老,最后一个原因才是亲情。排在亲情前面的,可能还有家族和邻居的压力。
所谓亲情,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基于血缘关系爱另一个人。但现实是,大多数家庭都期待生出一个阶级上升的孩子,结婚的时候都会祝福“早生贵子”。这说明,当下就算为亲情而生育的家庭,亲情里面也有阶级意识。只有社会化抚养,才能在生育问题上削弱阶级意识,给你比较纯粹的亲情。如果你拒绝这种亲情,非得要“早生贵子”的亲情,说明你对亲情的态度有一点叶公好龙的意思。
B 第二个质疑:孩子是家庭快乐的一部分,剥夺了家庭抚养,家庭会解体,搞社会化抚养也没有意义。
陪孩子玩,把自己童年的游戏教给孩子,把自己人生精彩部分讲给孩子听,的确是快乐,社会化抚养也不希望剥夺这部分快乐。
但是,时刻盯着孩子不要出事故,开车几十公里送孩子上培训班,下班回家配孩子做数学题,这绝对不是快乐。我之前注意到,古代的儒家官僚,自己都是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出来的,都是万中选一的四书五经做题家。古代也没多少夜生活,但这些做题家基本不会自己辅导儿子考科举,而是另外请一个老书生来教书。这说明,自从人类有了教育概念,就厌恶用家庭的力量准备考试。社会化抚养是要取代这一部分的工作,是解放人类。
至于说家庭解体的危险,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当代人说的家庭是个什么东西。
古代人谈到婚姻和小家庭的时候,首先要排除的一个要素就是爱情。因为从家族或者大家庭的角度看,婚姻是两个群体之间的合同,是上一辈人谈判的结果。所以父母可以替子女全权决定结婚对象,不需要征求子女的同意。
从夫妻双方的视角看,丈夫认为娶妻娶贤,娶妾娶色,喜欢不喜欢,和结婚没关系。而妇女地位低,就心甘情愿当生育机器。
自从80年代末农村女青年普遍外出打工之后,上面说的那些传统都消失了,女人可以自己独立生活,就完全可以不顾父母的想法,喜欢谁就是谁。可以说,基于爱情的小家庭,历史只有几十年,这就是我们担心解体的东西。
小家庭的的基本逻辑,是男女双方寻找快乐,和自己感觉到舒适的人一起生活。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当然谈不上生育;但如果找到了,“生活快乐”就成了需要保护的一种状态,多生孩子,拼命培训孩子必然会影响当下的快乐。所以要少生。这种以快乐为基础的现代婚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反生育的。
社会化抚养很尊重中国人民寻求快乐的权利,所以我们把陪伴孩子做游戏的快乐留给家庭,把带孩子旅游的经历留给家庭,把聊天交流人生经验的体验留给家庭。但是其他的事情,只要家庭愿意,就可以交给社会化抚养机构。这才是最当代家庭最大的尊重。
C第三个问题,社会化抚养要批量生产劳动力,拿都是被剥削的耗材。如果子女抚养出来只是为了社会提供耗材,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我前面解释过自古以来儿童的待遇,在接近成年之前,历史上的儿童都是成本很低的耗材,父母随时用高生育率来对冲高风险,也用杀死婴儿的方式来对冲高生育率。我小学课本上有朱德回忆自己母亲的短文,提到家里生了13个孩子,但考虑到养育风险,自己杀死了5个,集中资源养育剩下的8个。直到70年代,农村很多七八岁的孩子,父母都懒得给看病,宁可再生一个健康的,这才是真耗材。
当然我也理解这个提问的真实意思,里面说的“耗材”是说无产阶级打工者。如果你对这种身份不满意,那就更需要社会化抚养来改造社会了。
自从工业化以来,无论怎么玩花样,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身份就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无论你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必然结果。如果你自幼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相信当普通人很痛苦,很绝望,必须想办法爬到社会顶层才是人,他长大之后有大概率会一生痛苦。社会化抚养不能帮助你的孩子爬到社会金字塔顶部,只能帮助他当一个成熟快乐的普通人。
你可能还会抱怨,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通人有额外的痛苦,我不希望我的下一代有这样的痛苦。那我还要反问一句,你想要什么呢?能不能在历史上举个例子?
我自己就是老国企生活区长大的,我承认国企福利曾经给过我很温柔的童年。但问题是,我当年在享受那种温柔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有编制的工人在偷懒,在歧视农民,我也发现更辛苦的农民被身份制度困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种矛盾注定了传统国企社区会崩溃,事实上也的确到1999年就基本崩溃了。
所以,如果你拒绝当下的生活,恐惧当下的自由,你在历史上也找不到更好的例子。毕竟回到80年代,随机分配身份,大概率你也不配享受大型国企的福利。所以我希望在历史上取长补短,一方面发挥当下市场经济的效率,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历史上类似案例吸取经验,给未成年人提供比较温柔的生活。这是当下最合理的选择。
D社会化抚养要花钱,意味着要交税,很高的税——凭什么让我掏钱去养别人的孩子?
因为在你掏钱养别人孩子的同时,你也和其他人医保基金,未来还要和其他人共享养老基金。无论下一代人有多少,你都不会接受养老金打折或者贬值。实际上,你连十年后的经济萧条都不会接受。为了保证这些你也要分享的条件,你总要为社会的稳定付出贡献,社会化抚养算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政府服务了。
如果当下的抚养制度和税收水平能提供足够的下一代人口,稳定经济,社会化抚养本来也不急。但问题是,人口断崖已经逼到眼前了,所以,就像你要掏钱支持义务教育,给所有孩子的老师付工资一样,你也要付钱支持社会化抚养,照顾所有人的后代。
税收总归是一件让人难受的事情,但没有税收也不行。我总听说有人喊口号,说为国家可以献出一切。但现在国家最需要的东西是年轻人口,合格的年轻人口,我也没见到这种人献出自己的青春,生四五个孩子,20岁到40岁都用来辅导作业和换尿布,给国家提供未来的合格公民。所以,为了保证我们有未来,我们的社会有未来,交税搞社会化抚养是免不掉的负担。
E搞了社会化抚养之后,子女和父母失去亲密关系,等于每个人都失去了最强力的养老监督人。谁会信任将来的养老质量?
我前面举过传统农村的例子,很多人高估了后代对养老的作用。农村过去的通例就是,儿子越多,保障越差。最近几年,农村老人的预期寿命快速上升,原因就是国家挤出资金,给每个老人发了一二百块的低保。这笔钱如果留在老人手里,是这些老人最稳定的蛋白质来源;如果被儿子媳妇收走,至少儿媳妇也多了一个照顾老人的理由。在我这个40出头的人看来,最差的社会化养老,也比儿女靠谱。而社会化养老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一代年轻人能创造多少财富,交多少税。
其实中国人自己也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连自己照料都没耐心,指望这种孩子去监督也是不靠谱的。所谓监督,很大程度上是拿老人的痛苦换钱。你别以为我危言耸听,我见过太多的例子,农村老人平时没人管,一旦被路过卡车撞死,赔了一笔钱,几个儿子瞬间出现,欢天喜地办葬礼。
将来我们理想的养老生活,应该是偶尔有子女拜访,平时靠自动化设备照顾,自动化设备不行的地方,少数专业护工收费提供服务,由全方位的视频记录提供可追溯的监督。平时老人相互聚会,在怀旧和同龄人交流中获得精神安慰。这比现在阶级化的亲情可靠多了。所以我坚决支持社会化抚养,多培养合格公民,交税来开发自动化养老设备。
说来说去,现在人口断崖马上就到,当前的养老金马上就要破产。如果真的有一天国家发的养老金大贬值,完全靠子女养老的时候,我很好奇普通家庭会有什么样的亲情,会不会比我80年代见到的传统农村更温柔。
在生孩子动机的话题下,我前面回答了5个问题,我这里再总结一下。
历史告诉我们,现代养育和古代养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古代人养育很简单,而且在经济压力下没有选择,所以养孩子就养了。现代人有选择,可以不养孩子,所以在物质条件更丰富,闲暇更多的前提下,现代人的后代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希望中国人灭绝,就只有两个选择,或者往后退,或者往前走,如果你不愿意退到传统社会,那最好考虑前面的路是不是社会化抚养。
这个分析说起来似乎太理性,冷冰冰没有感情,但是你收养老金和报销医疗费的时候,也没嫌账户里面的数字冷,所以最好基于冷酷的数字来照顾自己的情绪。
4 家庭教育能否被替代的问题。
第四类反对观点,主要是担心家庭教育被替代之后的隐患,有3个代表性问题。
A第一个,父母在童年期陪伴孩子,这是不可取代的情感安慰。不要说人类,就是猴子,在婴儿期也需要足够的拥抱和安慰,没有足够抚摸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和生理都有严重缺陷。
之前有人做过动物实验,把小猴子和母亲隔离开,给它一个类似于猴子的毛绒玩具,同时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照料,小猴子依然会极度依恋给它童年安慰的毛绒玩具,把它当做母亲。督工你怎么看待社会化抚养无法提供亲子陪伴的问题。
这个猴子实验我也听说过,而且认同。所以我认为,社会化抚养不是生育的全部方案,婴儿期的孩子需要和父母多相处,所以国家应该出钱给企业,让企业放带薪产假,同时还要额外给育龄女性一份生育补偿。
但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替代母亲的安抚,这是每一个家庭正在做的事情,不能因为用了更先进的手段就大惊小怪。比如说谁都知道母乳喂养好,但每个家庭都要买奶瓶,喂牛奶。比如说谁都知道拥抱让婴儿安心,睡得最香,但每个家庭都会买婴儿床和摇篮。每个人都知道父母照顾最可靠,但有钱的话,还是要雇保姆或者月嫂来照顾孩子。因为事实证明,保姆帮忙的情况下,父母和婴儿的相处反而更和谐,更有亲情了。
如果你用着奶瓶和安抚奶嘴,雇了保姆,还要抱怨别人用更高效的方式安抚婴儿,抚养儿童,我觉得这种心态似乎不太正常。社会化抚养当然不会取代父母的全部任务,但你不能反对社会用流水线式的服务取代自然习惯,不服气可以自己在家接生孩子,去了医院也不用护士照顾,自己带着孩子去洗澡。如果你这些东西都接受了,最好不要在哲学上就批判社会化抚养。
B学校和其他社会化抚养机构虐待儿童的例子屡见不鲜。凭什么相信教师能对别人的孩子好?
我当然不相信教师会自发对孩子好,但教师会看在工资和监督的份上,按照工作流程照顾儿童,同时也表达一些自然的爱心。
我不信任教师,同样也不信任家长的亲情。如果你愿意看新闻,天天都有家长不负责的例子。远的有当年吸毒女性饿死自己孩子的案例,近的有大凉山的孤儿心甘情愿抛弃恶心的家庭,去格斗俱乐部和别人对打。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信仰,送子女去佛教幼儿园吃素,去国学幼儿园受虐待,这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所以我说社会化抚养必须有两种加入方式,或者父母自愿,或者是社区调查之后强制落实,原则都是给未成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成长环境。至于说当下学校和孤儿院做的不好,主要原因是两条,一个是预算不足,一个是监督不够,这都是社会化抚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用来支持推进社会化抚养,而不是抱着完美主义去反对。
当然有监督的社会化抚养也不一定不出事,但只要在概率上能超过之前的社会,就是应该推进的进步。所以我还建议国家用完善的保险制度来确认进步,保证服务于进步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受打击。
这里我要举个例子,从2006年到2017年,中国花了十几年时间打击黑校车,超载校车,结果黑校车越打越多,每年都有车祸案例。最后发现,从学生的视角看,这些超载黑校车,比自己步行穿越公路上下学,更安全,更舒适,更能保证上课时间。所以国家越打击,黑校车的需求就越强。
现在不完善的社会化抚养就像黑校车,也许有很多问题,但肯定比之前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更能保证下限。而完善的社会化抚养,就像是合法的标准校车。国家出钱,一劳永逸解决上学问题。
至于说合法校车,国家补贴的校车能不能保证不死人……当然不能。但只要规范运行,这种事故就应该由保险来补偿,而不是一刀切反对校车制度。
C澳大利亚、美国这些新大陆殖民国家,曾经把土著儿童集中起来搞社会化抚养,不仅死亡率很高,而且还消灭了族群的文化。历史上还有消灭家庭的红色高棉,也一样没有好下场。督工你凭什么认为社会化抚养能搞得比他们好?
我前面讲了很多传统社会的儿童待遇,不要太高估土著儿童在自己传统社会内部的福利水平。更不要高估土著儿童长大之后的生活状况。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中国境内还有比较原始的社会集团,分成几个部落,在结盟和战争状态下不断切换,抓到敌对部落的人就杀死或者当奴隶。就算是和平时期,居民也只是刀耕火种,勉强糊口,遇到灾荒就死一半人口。我们会怎么处理这样的社会集团?
按照法律,建国时候就生活在国土之内的居民,显然是中国公民。是中国公民,就不能受虐待,就不能用传统文化做理由杀人祭天,就不能因为酋长的私人恩怨就发动战争。如果成年人暂时放弃不了旧生活,起码我们要把孩子接出来,接受现代教育,逐步替换掉旧生活。
建国初期,新中国对新疆西藏乃至其他山区少数民族就是这个态度,甚至对于已经有发达文明的汉族也是一样的态度。新中国反对汉族的族长拿传统文化当理由搞私刑,也反对喇嘛教继续在西藏搞神权统治,更反对彝族彼此抓奴隶。对于这些民族,政府要求他们的孩子都出来上学,学习现代生活。这件事做得好的时候,社会就进步。做的不好的时候,大凉山就会产生大量人道主义灾难,以至于儿童宁可跑出来当童工,参加搏击俱乐部换一碗饭也不回去。
所以,过去那些国家干预普通人的生活,强制土著儿童受现代教育并不是错,错在他们抱着高高在上的态度,不给这些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平等机会。现在我们可以批判他们的错误做法,但不能因此就赞美传统社会。
5 社会化抚养的长期影响问题。
第五类反对观点,主要是担心社会化抚养对道德伦理的长期冲击,有3个代表性问题。
A 第一个:几千年来我们都是父母主持的家庭抚养,为什么到你这里要换成社会化抚养?是不是要鼓励单亲家庭多生孩子,制造畸形的儿童?
前面我解释过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儿童要求变了,不能仅仅仿效父母,学习男耕女织就算完成任务。
至于说几千年家庭抚养的传统问题,我想挖一下传统的根,看看是不是非得有一个标准的封建家庭才有传统文化。
比如说,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婚生子女,父母野合生了孔子。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7岁还不知道父亲埋在哪里,这种私奔家庭的单亲抚养儿童。后来是整个儒家社会传统的起源。而且儒家大师并不是只有孔子一个单亲家庭后代,孟子也是三岁丧父,然后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孔子孟子之间差了好几代人,孔子的思想是通过孙子孔伋传给孟子的。孔伋的父亲是孔鲤。孔鲤死的比孔子还早,所以孔伋是遗腹子,和孔子孟子一样,都没得到过父亲的教导。可以说,儒家传统就是一群单亲家庭后代创造的,用传统文化批单亲家庭,批非婚生子女,会挖了真传统的根。
如果说有什么传统比儒家更强大,就是自古以来儿童要和同龄人一起探索周围的环境,练习社交技能,这是当代社会在过去20年破坏掉的传统,因为我们承受不起儿童自己出去玩的风险,也没有熟人社会可以降低儿童探索周围的风险。社会化抚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拿工资的工作人员看护,给儿童创造同龄人游戏环境,带领他们去探索世界。所以,我认为搞社会化抚养才维护是真传统。
B社会化抚养,一定会导致下一代人思想同质化,缺乏多样性。长大之后,他们在科研等方面也缺乏创意,可能会导致将来的中国人只能做流水线工作。这个说法督工你怎么看?
如果说指望家庭教育来提供文化多样性,我们的法律已经禁止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传教。无论父母有什么信仰,在中国带儿童参加宗教活动都是违法的。我们尊重信仰自由,但法律禁止父母把自己的信仰多样性带给儿童,这两者不冲突。
另外,义务教育就是部分的社会化抚养,义务教育普及之后,人的创意是越来越多了,还是越来越少了?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所谓思想多样性,是需要一定共识的。如果没有共识,每个人的基础知识都接近于0,这才是真正的同质化。马克思就说农民彼此之间的差别,就像一袋子土豆之间的差别,虽然可以辨别,但实际上没意义。
所以,提倡社会化抚养,也许是给儿童提供一些相似的成长环境,但本质上是给未来的年轻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然后他们或者排列组合这些基础知识,或者利用这些基础知识钻研专业,观察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多样性。
现在放学之后,每个家庭貌似独立搞教育,貌似有多样性,实际上应试压力和手机游戏又重新制造了单调性,还有钢琴考级,书法考级,满足了家长的炫耀心理,但如果说在文化上有多少贡献,能激励多少创意,我觉得很难说。如果你真的在意2050年的中国文化繁荣,科技发达,首先还是得关注成年人的文化规则,其次就是应该支持社会化抚养,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课余游戏时间。。
C最后一条质疑:社会化抚养会破坏家庭伦理,摧毁现有社会的基层单位,最终破坏社会的一切。
这位观众从哲学角度写了很长一段批判文字:
假设家庭无需负担抚养后代的职责,或者可以分别计费。那是否组成长期稳定的家庭必然成为一种问题。特别是当前可预期的离婚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不婚主义,滥交等可能会泛滥。社会个人化,原子化,社会道德会降低。因为个人的社会属性从家庭逐渐剥离之后,个人与其他个体会形成一种疏离的关系状态,精神状态和利益取舍都会发生变化。
长期策略与活在当下的愉悦感受相违背,绝大多数人缺乏长期奋斗的自制能力,而且自制本身反人性。这代表着社会管理成本的上升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庸俗化,娱乐化。如果搞了社会化抚养,整个社会有可能会陷入一种糜糜不可终日的状态。发展停滞,直至崩溃。
前面我说了,当代法律和道德认同的婚姻和小家庭,是一种历史只有几十年的传统,是在农村女性大规模外出打工之后,才推翻父母权力,真正落实的秩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套制度的普及,比电视机还晚一点。这种新鲜习惯,被淘汰或者变成另一种形态,也没啥奇怪的。对于上面这段貌似充满哲学气息的批判,我想改编一句《共产党宣言》来说明我的观点:
无产者家庭在社会化抚养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通往自由世界的通道。
另外,说到《共产党宣言》,我还可以引用几句原文:
消灭家庭!连极端的激进派也对共产党人的这种可耻的意图表示愤慨。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资产者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的消失而消失,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你们是责备我们要消灭父母对子女的剥削吗?我们承认这种罪状。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这些话用来回答上面的质疑,用来解释社会化抚养话题,非常合适。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当年都是加入过少先队的,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不应该惧怕共产党宣言描绘的生活自由。
我在网上汇总的典型质疑问题,现在都依次回答完了,如果还有其他方面的批评,欢迎发到评论区。另外,观众可能还记得我前面问过两次的问题,问年轻观众是否愿意在社会化抚养环境下,和自己喜欢的人多养育几个后代。现在听了我的质疑,我想最后再问一次,大家可以用评论和弹幕告诉我答案。
四 社会化抚养的历史背景
1 没有回头路
我生于1981年,在20世纪接受了中小学教育,所有的教科书、课外书都告诉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将超出我们所有的想象。当时我对21世纪充满期待,不仅期待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有跨越式进步,还期待生产关系也跟着生产力一起进步,期待看到多种多样的文化创意。
但是,从前几年社会化抚养话题的待遇来看,还有很多人恐惧21世纪的变化,必须压力逼到眼前,才肯被动的改变一点。所以我作为媒体人,要替这个国家多发挥一点想象力,避免必须改革的时候手忙脚乱,为此挨骂也无所谓。
其实不用别人来质疑我的观点,我自己也认为社会化抚养是一个不完善的方案,需要反复探讨细节,需要和现实中各种条件妥协。
但无论有多少阻力,社会化抚养都必然要推进。今年人口数据刚刚制造一点恐慌,就有成千上万观众要我来讲社会化抚养话题。这说明社会化抚养这不是媒体工作室编造的空想计划,而是整个社会在压力下不得不接受的出路。
我再说一遍,中国今年只有956万新生儿,只比尼日利亚多20%,几年后中国的婴儿还会更少。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婴儿得不到妥善照顾,成人之后的工作能力未必能超过价值几万元的机器人。如果我们不赶快提供替代性方案,他们就是未来的“三和大神”,是被自动化淘汰的简单劳动力,是和主流社会割裂的边缘人群。
所以,不是我非要提出一个社会化抚养方案,毁坏现有的家庭和伦理,而是当前的家庭生育和伦理体系已经在崩溃了,只能以极低的效率和不太高的质量生产新公民,社会不得不开发新的抚养模式。
如果你觉得社会化抚养方案靠谱,就应该支持赶快划出一块区域,先从低年龄段开始,尝试推广社会化抚养方案,免得将来全面推行的时候漏洞百出。我会很乐意和我的家庭一起搬进去试试。
如果你觉得社会化抚养方案不靠谱,就更应该支持赶快划出一块区域,去寻找其他的改善人口方案,看看能不能刺激人口增长,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去那个区域。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相信科学,相信实验,用实践压倒感性的决策,整个国家才有前途。
2 变化才是传统
我今天讲的是现实问题,但也涉及很多历史话题。我列举历史事实,主要是想提醒观众,变化才是历史的主线。我们即将经历的变革会很剧烈,但和祖先经历的变化比起来,也不一定剧烈多少。
从中国古代历史看,一个朝代最多稳定200年,就会进入末期的战乱割据年代。200多年也就是七八代人。这样算下来,就算生活在最稳定的王朝中期的居民,也会从自己三代之前的祖先听说上次改朝换代的故事,其中最长寿的一批人,还有机会活到王朝末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子孙,让他们和新时代对比。所以,古人就算一辈子不离开家乡,不识字,也能通过家庭记忆来理解世界在变化。
到了20世纪的中国,普通人从读小学开始会知道最近一次颠覆性变革的时间,因为每一代人小学写作文的套话都不一样。我1986年读小学,凡是好事,都要加一句“改革开放以来”,往前十年,我的学长要在作文开头写学毛选,往后十年,我的学弟就要在作文里写香港澳门回归。00后想必在作文里提了很多次08奥运。这些套话都提醒我们:世界在变化。
从历史来看,普通人一般不太抵触世界的变化,因为农业社会的普通人没什么产业,没多少地位,对当前的体制也没什么明确的归属感。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普通人就算不欢迎,也未必有多保守。
比如说鲁迅小说里面的写的阿Q,已经是封建社会思想很保守的农民了,明知道赵太爷不会认他这个亲戚,也要为赵家的科举成绩表示庆祝。但听说革命党要来改天换地的时候,阿Q虽然不太清楚什么是革命,还是乐意表达自己的支持。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7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革命党的领导下,打破了封建制度,抛弃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封建道德,建立了新的自耕农社会,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夫妻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结构,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作为革命工农群众的红色后代,不能比祖先更保守。
3 克服新保守主义
但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刚刚经过了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产生了一种新型保守主义,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
过去100年,中国社会来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农业社会被彻底边缘化,留在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也全面提升。以农业社会的标准来说,每个家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在物质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但物质上的自由不等于心态上的自由。一个人在黑屋子里关了很久,如果是自己打破了门逃出来,可能会跑动,大喊大叫,享受自由。但如果黑屋子的大门忽然自己打开,外面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人的第一反应就不一定是立刻冲出去,而是小心翼翼地观察,慢慢探索,甚至会谨慎地先在屋子里面留一会,才敢想象完全的自由。
过去20年,很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并没有直接感受到主动参与历史。他们就像被神秘力量拉到黑屋子门口的人,不太清楚怎么利用刚刚拿到的财富和闲暇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反而对潜在的自由状态不知所措,本能地先选择往后退一步,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第一代工业人口的新保守主义。
比如,农村第一代受过教育的精英,在农村社会内部是最先脱离传统社区的人,但他们一旦赚了钱,或者退休回家,都喜欢修族谱,修祠堂。又比如说中国大多数美食都是最近几十年在煤气灶和汽车物流时代形成的,但摆到台面上的时候,都要宣称自己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
最典型的例子是台湾省六七十年代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省份,反而要靠宣扬最保守的儒家封建文化才能建立一点点自信。这个复兴运动后来传入大陆,就是前几年的儿童读经运动。整个大陆可能有上万家中小学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把这篇清朝才出现,到19世纪才开始印刷流传的低档识字课文,吹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儒家经典。
这种保守主义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会实实在在地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制造严重的破坏。比如说,美国刚完成工业化的时候,类似的保守主义思潮想避免美国劳动阶级在酒精中堕落,发布了禁酒令,结果没有成功禁酒,反而刺激了全国性的黑社会组织。又比如说德国和日本,都在工业化之后几十年出现了法西斯化的极右翼政权,原因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和第一代工业人口的保守化思潮有关系。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掉过的坑,现在轮到我们去走了。不过我们的社会发展更快,节奏有点不太一样。其他国家在遇到工业化之后新保守主义逆流的时候,妇女地位还很低,教育不算发达,阶级流动也不明显,所以新保守主义反而会稳住生育率。
中国正好相反,我们这个“新”保守主义,保守的是20世纪末的社会习惯。很多工业化早期出现的新事物,被当成了需要维护的文化传统。比如说80年代才刚刚形成的小型核心家庭结构,比如说每个小家庭单独追求阶级上升的竞争习惯,以及孩子的阶级不能比父母差的增长惯性,都被很多人当成了要保护的“传统”,所以社会化抚养概念阻力很大。
但是,平静的生活,可能蕴含着最大的危机。这一套社会结构,已经制造了畸形的低生育率,如果再保守下去,中国的人口形势可能就无法挽救了。所以我今天要拿出历史唯物主义工具,解释社会化抚养方案的必要性。
当然进步和保守都是个人自由,人类个体并没有义务要为下一代的经济负责。但是,工业化完成之后,所有人的寿命都大幅度延长,就算是不在乎生育率的保守主义者,也有自己的投资和养老计划,也希望晚年能体面的生活。
无论是攒钱养老,还是投资养老,目前来看,社会化抚养是唯一能拯救生育率、保住养老计划的方案,所以我认为,在生育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打倒新保守主义,为中国谋划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五 总结与展望
刚才提到养老计划,只是想分析一下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批判那些最不可理喻的新保守主义。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会这么自私,不会说“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未来的年轻人不仅继承了我们的基因,还继承了我们的物质文明和文化成就,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正常繁衍,生产丰富的文化产品。所以,推行社会化抚养,保证人口相对稳定,这个方案的正义性应该不需要过多论证。
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好事,任何方案都有成本、有代价。我一向认为,把成本和代价都说出来,把反对意见摆在前面,反而能增加观点的可信性,这就是今天节目拖了这么长的的原因。
本期节目在2022年就开始准备了,我在准备底稿的时候,打开了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输入“社会化抚养”,然后看结果。
很意外,百度的10个联想关键词,我占了两条;搜索结果第一页的50个结果,有19个和我的节目直接相关。换成搜狗搜索再看,前三条内容,也有两条和我相关。
在中国人口曲线的转折点上,作为一个小小的媒体团队,马前卒工作室很荣幸和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议题联系在一起。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个人的理论太粗糙,忽视了整个社会对根本性变革的需求。
今天是2023年春节,春节档的影视作品主题是本土原创科幻,有两部《三体》连续剧和《流浪地球2》同步上映。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文化标志,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科幻时代,任何改革都必须有科幻精神来引导。
大家看这些科幻影视的时候,可能觉得剧情离自己很远。但如果认真观察身边的社会,可以看到很多颠覆性的力量正在快速成长。
比如说,我最近经常要走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南面的博园路,这里是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每次都能看到几十辆无人汽车和我一起行驶。如果是晚上车少的时候,无人驾驶的车比有人驾驶的车还多。
又比如说,过去几年,我周围听说过好几起定期体检发现癌症的案例,其中大多数人都通过治疗基本康复了,生活质量还不错。这放到20世纪,都是无法想象的科幻场景。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进行了64次航天发射,把188个航天器发射到地球轨道,普通的火箭发射已经不算是新闻了。与其同时,美国的SpaceX公司一家就进行了61次发射,其中星链卫星发射了1600颗。
这些技术进一步发展,会很快制造一套新经济模式。它会给我们带来星际航行、基因改造,无人生产线,同时也会制造失业,新型污染,气候变化。我们必须拿出前所未有的教育模式,给所有新一代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才可能让他们适应新世界,否则未来的中国人一定会出现社会割裂。能跟上新时代的人,和跟不上新时代的人彼此无法理解,无法交流。这也是社会化抚养要应对的潜在问题。
回头再说今年的春节档科幻影视,三部作品的原著都是刘慈欣写的。这里我想再推荐刘慈欣的另一部比较轻松的中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意外灾难损坏了所有成年人的基因,他们必须在一年内保留尽量多的文明成果,让小孩子学着接管整个世界。
当年我看这部小说,觉得很离奇。但是2023年再想起这部小说,我觉得很现实,因为我们的确要设计一套前所未有的教育体系,在我们这些成年人彻底被世界甩掉之前,给孩子留下足够多的文化遗产。所以我在年轻观众最多的B站推送我的睡前消息节目,分享我和同事对世界的理解。“社会化抚养”话题,就是我为21世纪科幻世界准备的一份思想套餐,感谢各位在春节假期来捧场鉴定。
过了年,中国就要筹备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了。人大负责讨论中国所有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而去年出现的人口负增长数据提醒我们,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即将断崖式下降,打断现代化进程。大家应该提醒自己的人大代表,不要在会议上回避这个尖锐矛盾。至于今天系统论述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如果能给人大代表提供一两句讨论依据,那就不算白做。我相信我们的人大会议最终能拿出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人口培养计划。所以我还是想把前面的口号再念一遍:
“社会主义的孩子,再多也能养好!”
541期节目到此结束。再次祝观众春节愉快。希望各位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关注我的账号,多转发我们的节目,让更多的中国人一起参加社会话题的讨论。睡前消息编辑部会继续关注中国的变化,陪着观众、陪着社会主义祖国一起成长。我们周二542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