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 西南为什么会崛起如此精彩的工业城?

1 “神车”故乡

三十年前初识柳州,是在我生活的北方矿山小镇。那几台ZLD50型铲运机有七八米长,身前挥舞着数吨重的抓斗,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让人敬而远之。在跟随父亲去矿工浴室的路上,我记住了铲运机侧面铭牌上的文字——柳州工程机械厂。此时虽然我还不知道柳州到底在中国的哪个角落,但潜意识里已经设定那是一座充满力量感的城市,必然和我的家乡一样,满眼都是粗犷的工业建筑和施工烟尘。

img

慢慢地,我在地理课上学到了“焦柳线”,知道柳州是铁路枢纽,拥有直抵国境的大铁路局,和北京、沈阳、广州等名城并列。而无论我到哪个城市旅行,都能在工地的机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LG柳工”标志,童年形成的工业城印象就在这一次次的间接触碰中加深。即便知道文人柳宗元归宿在柳州,也无法扭转我对柳州的认识。到了21世纪,这一看法还因为网络游戏而达到高峰——你应该听说过“神车”的名头。

在国际性的网游服务器上,中国人出了名的爱抱团。比如H1Z1(生存王者)本来是个相互算计的大逃杀类射击游戏,中国玩家硬是通过唱国歌完成组队,变个人求生为中外大战。而在Crossout(创世战车)这款可以自己设计车辆的“机械化”对战游戏中,成千上万的玩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五菱宏光,用来标示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img

五菱宏光能与国歌并列,这并不是偶然的玩笑。去年中国制造2800万辆汽车,比第二名美国(1200万)、第三名日本(900万)、第四名德国(600万)之和还多。遗憾的是,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在全球型号销售量排行榜上,前100名只有8个中国自主品牌,其中来自柳州的五菱宏光排名11,为“中国队”领衔。所以这种客货兼顾,布满乡村城市的经济型“神车”能成为中国工业和文化的代表。

网游 “神车”勾起了童年回忆,跟着五菱宏光这条线索查下去,我发现柳州以200万城区人口,不露声色地做出了几千亿工业产值,某些指标足以和一线城市相提并论。尤其是汽车产业,240万辆年产量仅稍逊于重庆上海两个直辖市,超过广州和“一汽”扎根的长春,人均汽车生产量稳居中国之冠,我决定亲眼看看这个久仰的“汽车城”。

img

2 最美工业城

有了之前的“铺垫”,我想象中的21世纪柳州酷似70年代的沈阳铁西区,或是19世纪的曼彻斯特、20世纪中期的底特律。尽管我之前去过桂林,知道漓江山水和柳州同属珠江流域,相距不到200公里,我还是准备好了进入一座以钢铁为底色的大工厂,呼吸呛人的雾霾。

出乎意料,随着飞机高度的降低,我看到了嫩绿色的喀斯特平原、澄清的空气,河湖与植被茂密的石峰穿插其间,景色完全不输于桂林阳朔。这时我才意识到,柳州不仅是铁路枢纽、工业重镇,更是岭南山城。这里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又处于人口相对稀疏的西南山区,珠江重要支流穿城而过,天生就有成为旅游区的潜力。只是美景是否能与240万辆汽车的年产量共存,就要看柳州工业和环境的融合水平了。

看到柳江的那一刻,我的疑虑得到了明确解答——江水实在太清澈。站在车水马龙的红光大桥上俯瞰,脚下缓缓流动的碧水无可挑剔,看不到任何浑浊或漂浮杂物。即便在阴天,水面依然泛出半透明的光泽,仿佛未曾经过几百万人口的沿江城镇,未曾经过几百公里的蜿蜒河道,直接就从贵州源头泻入眼前的城区。平日生活在长江口,习惯了繁荣的城市对应黄褐色的江河,现在陡然看到碧水和繁荣的现代化城市并存,第一眼几乎以为看错了。仅此一点,柳州就足以称得上风光如画。

img

打开地图,我发现柳江不是简单地穿过柳州,而是在市区来回调头,转了四五个U型弯,60公里河道才流出20公里的直线距离,今天柳州最古老的城区就在半径最小的U型江弯处。所以,整个柳州市区无处不临水,处处有江景,几处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也不例外,柳工、五菱、柳化等企业还在主城区上游。但是,每座城区大桥上都能有“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标牌,从桥上俯瞰,几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塔清晰可见。可见柳江水的清澈洁净不仅仅体现于视觉效果,柳州人对环境、对工业有100%的信任。

img

img

适应柳江水的清澈之后,我发现江面的宽度也很不寻常。柳江毕竟只是珠江的三级支流,进入柳州前一直在山区流淌,河道本应湍急窄浅才是,怎么会在柳州城区形成数百米宽的江面,给人“静水流深”之感呢?

柳州本地朋友为我解惑,眼前的柳江水面并非纯天然河道,而是2005年下游红花水电站建成蓄水的结果。修水电站之前,柳江的宽度、深度都不到现在的一半,河道内常有上百米宽的干涸滩地。现在江心的“萝卜洲”等小岛看起来只能放下篮球场,过去枯水期常常与200米外的江岸相连。

img

甚至清澈透明的江水和空气也是21世纪才有的景象。90年代的柳州,郊区工厂烟尘滚滚,城区污水直排柳江,江水白沫翻滚,鱼虾绝迹,空气中满是二氧化硫的味道。最严重的时候,降水酸度接近于食醋,柳江铁桥每年都要做一次全面防锈处理。那时的柳州,的确就如我童年想象,是一个有且只有工业的城市。

img

工业博物馆仿造的80年代景象

酸雨和烟尘的主要源头是燃煤。南方缺乏优质的燃料供应,柳州境内只有合山一处煤田。1981年柳州地区特意建立城区只有2万人口的合山市,每年至少向柳州供应50万吨高硫煤矿,等于同时烧掉几万吨硫磺,某些年份,酸雨率高达98.5%,全年只有一场正常的雨。如此多的酸水淋下来,市区内的山头上草木枯萎,连石头都被酸洗出白森森的颜色。21世纪的今天,依托产业升级的财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合山煤矿已经关闭,繁忙的运煤铁道变成了休闲区,柳州工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清洁水电。红花水电站在发电的同时,还提升了柳江河道,在市区制造了水流平缓的“百里画廊”。

3 城市观景台

清澈平静的江面为柳州提供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公交线。不同于上海等地的轮渡,这里的水上公交是色彩鲜艳的电动小船,一艘可乘三十人。除了跨江的多条轮渡线,还有顺江而行的纵贯线和往返线,但无论线路长短,一律投币三元。坐在水上公交上,近处是透明到近乎凝固的水面,远处是不断变幻的景象。从西郊顺流而下,山地、工业区、古建筑、现代街区、工业遗产……各种城市风景相互交替,来柳州切不可错过这个高性价比交通工具。

img

img

除了水上公交,清澈的柳江水还引来了发达的水上运动,从2013年起,国家内河帆船训练基地就在柳江的城区河段扎根。而每年夏天的国际水上F1摩托艇大赛,已经固定在柳州举行了9届。夏日的柳江水面,可看的不止是城市风光。

平心而论,以21世纪标准来看,柳江两岸的建筑并不特别出奇。名胜古迹也不算密集,但因为有了柳江数百米宽的开阔水面,不到2百万人口的柳州城区显得格外壮丽。中国人多地少,大多数现代城市空间紧张,楼房行道树彼此遮挡,视线往往终结于几十米处,就算设计再精巧,普通市民也很少有机会领会建筑和城市之美。只有透过河道、广场这样的开阔空间,普通人才有机会欣赏城市的侧影。所以上海外滩、天安门广场、杭州西湖才如此著名——本身是风景,又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观景视野。柳江水上公交廉价便捷,正是柳州人独特的观景台。

柳州人的“观景台”远不止于水上公交。

由于柳江盘旋穿越整座城市,桥梁是必不可少的城市设施。实际上,现代柳州的城市定位,就始于1940年修建的湘桂铁路桥。之后,1968年,柳州修了柳江大桥(连续悬臂桥),1984年增加河东大桥(简支板梁桥),1989年建成壶东大桥(连续拱桥),1992年是静兰大桥(箱肋拱桥 改建为单塔斜拉桥),然后是壶西桥(斜拉桥)、文惠桥(中承式拱桥)、洛维桥(高速公路桥)、双冲桥(高速公路桥)、红光桥(悬索桥)、文昌桥(变截面箱梁桥)、螺丝岭大桥(连续钢梁桥)、阳和大桥(连续箱梁桥)、三门江大桥(部分斜拉桥)、鹧鸪江大桥(单缆悬索桥)、白露大桥(钢桁架拱桥)、柳江双线特大桥(铁路桥)、广雅大桥(钢箱拱桥)、白沙大桥(单塔双索面斜拉桥),接下来还要在柳江上修官塘大桥、白云大桥……20多座桥,几乎囊括了所有桥形和材料,早在十年前柳江的市区江面就被称为桥梁博物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强烈建议学弟学妹到柳州来参观见习。

img

这20多座大桥,除了高速公路桥和铁路桥外,全部设有步行道。为了方便通航和抵抗洪水,桥面距江面数十米,俯瞰下去,城市风光和柳江碧水尽收眼底,对于游客来说,大桥既是工业水城的风景,更是角度不同的观景台。这正应了卞之琳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img

柳州还有一类字面意思上的“观景台”——城内的孤峰山丘。柳州地处喀斯特平原中心,总体上地势低平,同时在城区范围内保留了很多石灰岩孤峰。如市区东南部的鱼峰区就以平地拔起的巨岩鱼峰山得名。这些孤峰周长数百米,相对高差在150米-200米之间,攀登起来很轻松,又明显高于柳州大多数建筑。游客无论是登高望远,还是乘索道游览,都能体会到从三维空间观察城市的独特感受。这些孤峰和江面、大桥一样,都是城市风光的倍增器。

img

4 从红砖时代走来

走下孤峰,另一种熟悉而独特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红砖楼。在工业时代的早期,钢筋和水泥都是紧缺物资,所以楼房的承压部件一般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由遮风挡雨的红砖墙体兼任。所以,从北方到南方,从欧美到东亚,从19世纪到20世纪,方方正正、墙体厚重的多层红砖楼房遍地开花,是工业城市第一代建设者最熟悉的建筑模式。直到80年代后期,我随父母搬进去的矿工新居依然是一栋五层红砖楼。可以说,红砖楼的多少,可以用来衡量第一代工业的建设规模。

img

img

在柳州街头巷尾,红砖楼房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的城市,表明这个城市的工厂在30年前经历过不一般的辉煌。除了我在几千外就久仰大名的“柳工”之外,第一代购买电视的中国人恐怕无人不知“两面针”牙膏和“金嗓子喉宝”。此外,还有一些品牌在西南各省影响很大,如双马电扇,都乐冰箱,家宝洗衣机等等,都给柳州大面积的红砖工厂带来了利润与就业。

img

究其原因,50-60年代从东部内迁的工业首先功不可没。比如柳州工程机械厂,原本是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柳州最大的第三棉纺织厂曾是上海恒业帆布厂,这些内迁企业和技术人员为柳州的现代工业提供了技术升级的基础。促使柳州在70-80年代成为西南地区罕见的工业城市。

其次,西南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相当重要。40年代起,湘桂铁路、黔桂铁路在柳州交汇,后来又增加了焦柳铁路,打造了铁路十字交叉口,进而决定了柳州铁路局(1983年后)这个唯一不在省会的大铁路局。80-9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速度下降,每年新增的通车里程远低于70年代,而高速公路建设尚未铺开,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不畅,地方性的工业中心因此相对避开了沿海工业的竞争,在本地区内部称雄一方。柳州一方面有相对西南大片地区较发达的工业,另一方面又身居地区性铁路枢纽,有能力快速发送产品,所以一时间百业兴旺,制造从钢铁水泥到日用品近百种畅销商品。在老工人的回忆中,那时的柳州“什么都造,什么都赚钱”。

然而,9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速度回升,高速公路不断延伸,把整个中国连成一个完整的大市场。沿海工业在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重新夺回对内地工业的优势。很多内地工业城市因而衰落,大片的红砖厂区归于沉寂,逐渐被新型的框架式建筑和高层楼房取代,或是逐渐被冷落在城市的边缘,被年轻一代逐渐忘却,成为怀旧者“访古”的角落。

柳州的红砖楼房却不一样。虽然时间在墙面上也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大多数留下来的“红砖社区”依然繁荣。阳台上挂着腊肠,玻璃擦得干干净净,楼房之间有人精心打扫绿化,旁边的小店里满是最新的商品,如果不是楼下不断扩建的停车位,我几乎以为穿越到了80年代的国企生活区。

img

这说明,柳州的国营工业并未像大多数内地城市那样,在90年代末期遭遇灭顶之灾。相反,有相当一批工厂成功转型,跟上了21世纪的产业升级,把“红砖社区”的繁荣持续到今天。

这些带领柳州转型的企业,名字早已为国人熟知:五菱、柳汽、柳工;产品都是自带动力,可以在公路上行驶的轮式车辆,其中又以五菱每年170万辆汽车的产量为最高。面对90年代的困难阶段,这几家企业均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入沿海或是欧美先进技术,努力升级产品,融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生产体系。终于在2005年后赶上了汽车-土建市场的繁荣期,进而带动其他企业一起进步,在柳州建立了一条以内燃机-汽车为中心的产业链,把原本“什么都造”的柳州变成了南方汽车城。2016年柳州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汽车行业占了一半还多。柳州延续了自己的工业辉煌。

5 为工业自豪

连续几十年的工业繁荣,给柳州人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翻开今天柳州的每一张“文化名片”,都能在背面找到一个“工”字。

比如说如今行销全国的柳州螺蛳粉,特点是把螺肉煮化在骨汤里,再以鲜汤烫粉,能迅速制作出油水重、鲜味足的米粉。但这并非柳州传统食品,而是80年代初,为迎合工人电影院晚场电影和倒班工人吃夜宵需求而诞生的本土快餐。短短几十年,螺蛳粉已经成为柳州最著名的地方文化品牌。又比如现在让柳州自称“紫荆花城”的洋紫荆,1996年才被种植到湾塘路,受到欢迎后,在21世纪普及到全市,从而每年3月份吸引无数的摄影爱好者来访。正在逐渐成为“传统”的紫荆花节,体现的是柳州工业财富对环境的改造。

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人。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工业化进程,柳州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在西郊、北郊的工厂聚集区和柳州铁路局生活区,生活着很多不说桂柳话的柳州人,其中很多已经成为柳州文化的代表。韦唯、王石等名人都是柳州铁路局职工的后代。更多的柳州人受益于国营工厂的文体活动传统,在娱乐健身之余,还给文体明星提供了生长土壤。朱芳雨,严当当、甄妮等明星从柳州走向全国。当然最著名的柳州人群体是以李宁为代表的体操运动员。江钰源、黄慧丹、吴柳芳、周施雄、周琳林、兰星宇……几十年来,中国体操队的每一份团体荣誉都少不了柳州少年的汗水,背后则是体操学校和大大小小工人体育场馆几代人的积累。

对于“工业塑造柳州人”这个事实。柳州人自己有深刻的认识。2012年落成的柳州工业博物馆坐落在市政府对面,是全国第一座综合工业博物馆,体量和后来在沈阳落成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不相上下,比河对岸的柳州博物馆大三倍。以一个地级市的地位,专门建立如此宏大的工业博物馆,柳州人对工业之重视可见一斑。这座博物馆依托于棉纺三厂的旧厂房,满眼都是红砖时代的建筑特色,门外还有一所由高炉改造的特色饭店。它的各展厅不仅展示了柳州工业的成就,也展示了工业转型的艰难和代价,尤其突出了工业一度给它柳州、给广西制造的严重污染。很少有哪个城市会如此正视自身的发展历程。到柳州旅游,工博馆是最不能错过的亮点。

在工博馆之外,柳州还有分布于整个市区的数十处受保护建筑,其中有传统的骑楼民居,有政府会堂,但更多的是普通的车间、宿舍、医院、教室……这些诞生于一两代人之前的红砖建筑虽然不算历史悠久,却是柳州市的灵魂所在,以工业遗产的身份列入文物名单,和柳宗元祠、墓等千年古迹并列。漫步于柳州街头,一不小心就会和上一代人的生活迎面相遇,收获一番小小的惊喜。

img

img

6 不进则退、

柳州当前的成就,既是对上一代工业遗产的继承,更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升级的结果。当前柳州目前的骨干企业,从事的都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本行”。比如引导全城产业链的五菱公司原本是柳州拖拉机厂,颇有兰博基尼兼造汽车和拖拉机的风范。另一个主要车企柳汽前身是农业机械厂,负责制造水泵。柳工虽然从60年代开始就研发工程机械,但前身只是一家从上海迁来的钢铁构件厂。至于其他80-90年代赫赫有名的一批柳州工厂,现在要么逐渐边缘化,要么已经融入汽车行业产业链,变成了几家龙头企业的供应商。

同时,许多曾经的优势也在变化。柳州铁路局曾经是柳州工业最强的助力之一。但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远离东南沿海工业带的内地中型城市,铁路枢纽的优势已经不足以抵消远离东南沿海工业带的劣势。更何况随着铁路网的拓展和铁路局搬迁,柳州枢纽的地位也在相对下降。刚刚开工的贵南高铁就绕过了柳州,从贵阳经河池直抵南宁,动摇了2000年来柳州为黔中门户的地位。

随着交通背景的变化,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贴近国际大生产产业链,柳州一批企业或外迁,或向沿海转移产能。2017年就有西江船厂和柳州钢铁厂两家大型企业南迁北部湾,设置新的生产基地。柳州要想延续西南工业,势必要在更高的水平上重现当年的成功转型,在新兴产业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否则不进则退,20年来消失的那些柳州名牌产品就是前车之鉴。

然而,工业转型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80年代柳州工业全面开花,最后“收缩战线”,转型为以单一产业链为核心的汽车城,这既意味着五菱等汽车企业的成功,也意味着其他企业的试错失败。在80年代拖拉机需求下降的时候,柳州拖拉机厂还尝试生产缝纫机和棉织机,未能成功才转而生产五菱汽车。现在的柳州,汽车产业链就是生命线,面对沿海成熟产业基地的竞争,不太可能再采取“广撒网”的试错战略——无论是升级失败,还是升级过程影响到眼下的就业,结果都可能难以承受。但柳州也没有不转型的选择——美国底特律曾制造世界一半的汽车,但因为被自己的单一产业优势和就业压力所绑定,已经衰落到市政府破产的地步,犯罪率全美最高。

2017年的中国市场卖出了2800万辆汽车,实际的生产潜力可能接近4000万辆,每年还要再增加300万辆产能,在如此残酷的竞争中,仅仅保持市场就需要非常强大的研发能力,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进行长期深度合作——这恰恰是柳州的短板。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仅有广西科技大学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主体部分是1985年才重建的广西工学院。这显然非常不利于柳州企业培养人才,做深度研发。与之类似,另一个南方汽车城——十堰,即便拥有湖北汽车学院支持,依然无法阻止汽车产能向拥有汽车工业大学的省会武汉转移,目前汽车产量只有武汉的四分之一。

实际上,目前柳州的两大车企,上一次转型时都以重大代价引入了外来的技术资源。柳汽与东风集团合作造车,曾把75%的股份无偿划拨给对方;而在重组五菱微型汽车厂的时候,柳州市政府把84%的股权无偿划拨给上汽集团,又将新集团三分之一的股份出让给通用公司,这才有了每年200多万辆汽车的辉煌。直到今天,五菱汽车的正式名称依然是上汽通用五菱。下一次转型,柳州还会付出这样的成本吗?

归根结底,柳州以一个落后省份地级市的身份建设广西乃至滇贵两省的工业重镇,发展明显受到了行政级别、地理区位和非经济资源分配的限制。柳州人说起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铁路局外迁等遗憾,对周边城市尤其是省会南宁的竞争多有抱怨。目前柳州勉力保持中国汽车产量第三的地位,如果想再进一步,排在前面的两个城市是直辖市上海和重庆。而在后面急速赶上的还有武汉和广州两个省会。柳州工业能取得这样的排名当然值得自豪,但环顾对手的“重量级”,用现在的互联网流行词来说,柳州人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亚历山大”吧。

7 一座城市 一个国家

在离开柳州的火车上,我回顾柳州之行搜集到的资料,忽然意识到,柳州工业的发展,几乎就是过去几十年整个中国工业史的微缩版:

五六十年代,中国从北方邻国获得工业援助,搭建工业骨架,柳州从上海等“北方”工业城市获得内迁工业,建立最初的工业基础。

七八十年代,中国自力更生,消化苏联工业援助,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扩大分工,在较低的水平上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完善交通网络,逐步释放重工业产能提高生活水平。此时的柳州也在内迁工业和铁路枢纽的基础上全面开花,为半个西南地区提供工业品,

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工业逐步加入全球大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先体会挫折,大批企业破产,数千万职工下岗,然后重新找到自己的优势,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柳州则在90年代工业低谷期果断引入外来资金技术,充分发挥工业积累,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脚步,把自己变成人均汽车产量最高的中国城市。

柳州和中国工业发展的脉搏如此同步,几乎可以说柳州人对过去几十年的回忆,就是中国工人家庭回忆的平均数。我虽然未曾亲眼见过30年前的柳州,但80年代凭借一个铭牌就把当时柳州的景象猜测的八九不离十,凭借的就是中国人共同的时代感。而我此次拜访柳州,被清澈的江水和秀丽的城市给了一个惊喜,虽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现代社会的美景,大多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工业发达的岭南汽车城理应拥有壮美的风光。

更重要的是,发达的工业社会才能制造看风景的心情。十几年前我去云南丽江,年轻人在言语之间无比向往200公里外的钢城攀枝花,因为攀枝花工业发达,工作机会多,能给年轻人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可期望的闲暇,然后他们才有心情和时间享受生活、欣赏风景。柳州人在文化体育方面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柳州和整个中国拥有相似的发展历程,眼前遇到的挑战也十分相似。中国已经拿到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名头,生产全球一半的钢铁和一多半的日用品。在工业规模上,中国提前完成了“赶英超美”的计划。然而,中国工业和柳州的经济型轿车产业一样,下一个目标是在保证规模的前提下提升质量,升级产业层次,发展自主品牌,同时还要保护好环境。在柳州街头,我已经看到了柳州工业的尝试。无论是柳州本土品牌的宝骏汽车,还是刚刚开上街头的E-100微型电动车,都说明柳州的汽车产业链在努力转型,为下一代中国人提供合适的交通工具。我相信这座城市会有更美丽的未来,如同我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

img

img

img

img